第二十章老子看透了唯与阿、美与恶等传统意义上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立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另一方面对立面之间是相对来说的,例如没有小也就无所谓大,大相对于更大来说也是小。老子更感觉自己已经参透了世间的一切真理,看透了世界的本质,即所谓得道,整个世界在老子的眼中是“透明”的。当老子通过“道”的角度看透一切,思想上有了极大的升华的时候,普通百姓却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众人的行为在其眼中都是在背道而驰,这个时候老子在思想上是极其孤独的,本章就讲了老子自己的感受。我的世界观、思想虽然与老子有所不同,但是其感受确是深有体会的。第七十章中也是讲述不被人理解的无奈,但其做法“被褐怀玉”确是不可取的,《道德经》一书也是传说被尹喜拦住请求其著书才流芳后世。老子的做法一方面是其不被理解的无奈与愤慨导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本身思想的追求就是清静无为,但是这种消极避世的做法在为民思想看来是不合适的。老子生不逢时是很可惜,我们生活在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时代,应该让为民思想广泛传播来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受益。

第二十八章云大制不割,即好的制度是不会伤害百姓的,这对于领导人民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制定的制度导致怨声载道,那么即便损失利益也要废除或修改,还有一点更重要,即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就要考虑到颁布以后的后果,考虑到会不会伤害到百姓的利益?是为民还是为了小部分人的利益?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盛极而衰,这是自然规律。要想保持不老,保持不衰,就要保持自己年轻,不壮不盛。何以保持?就思想来说,忌讳的是一家独大,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包容兼并,更怕的是盲目崇拜先哲,不敢有所突破,只有不断地进步发展,才能长久地保持活力,道家思想本身的发展的历史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研究道教思想,我加了一个道长的微信,看到他发到朋友圈里面的一篇文章,大意是道长自己之前写过一些诽谤祖师的言论,后来几个老修行都指出说:“你怎么能评论祖师呢?你说的对还是经书上说的对?”从此以后道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评论祖师的是非。看完这些我才明白了道家经过上千年却难以有大发展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敢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有所突破即被认为是欺师灭祖,道家不能容之,自己亦不能容,如此下去只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弱,再强也不会强过老庄,道教的等级观念把道家思想给限制住了,固步自封怎会有发展?

第三十七章老子在本章中讲到了欲,称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由此可见老子也是反对欲的,所以道家追求清静无为。其实很多的传统思想包括中国以外的其它国家的思想都是提倡节制人的欲望的,例如佛教明确限制人的欲望,通过种种事例指出人的欲望的各种坏处。我们来谈一下为民思想如何来正确地理解“欲”,为民思想同佛道都是不同的,在为民思想中,“欲”称之为“需求”,而为民思想中的人生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是不提倡节欲的,但是我们也不是纵欲主义,并不提倡纵欲,我们只是要正确地认识需求,合理地满足需求。需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动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人们的需求是生而有之的,是自然的,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为民思想提出要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也是符合逻辑的。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如果连需求都没有了,那么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类的基本需求有: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以及精神需求。生老病死促进了医学的发展,食促进了农业、林业、渔业、饮食业等行业的发展,衣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住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行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道路的建设等,然后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带动和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工业的发展。人们基于对自然界的需求,又要研究自然界中世界万物的规律和本质,从促进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人类伴随着发展,必然要产生人类社会,社会的发展又带动了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发展。以上这些在发展中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带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需求不断地产生、不断被满足,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所以说需求并不可怕,并不是洪水猛兽,更不是什么心魔,无需压抑自己的欲望,无需避之不谈,只是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客观地分析它,合理地满足它。需求是来解决的,而不是来避免的,这是为民思想同其它一些思想很大不同的地方。

从三十九章到四十八章多数是在讲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换的规律,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反者道之动,这种对立面相互转换的思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我们需要认识的,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对于我们思想上的一些转变都是有益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立面之间的转换都是有条件、有原因的,并不是绝对的,不能过分地强调转换而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