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都是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因此首先了解朱熹的格物致知说非常重要。《大学》做为四书之首,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篇文章,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称为“八目”,其中心环节是修身,而格物致知是其原点。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之间存在脱节,首先格天下之物需要太长时间,难以实现;其次即使穷理,理与心为二,不能获得统一;再次,“八目”存在着“知”先而“行”后的客观问题,造成知行脱离。针对以上问题,王阳明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其基本观点如下:1、心即理。理和心不再是两个概念,而是合二为一。王阳明对格物致知做了全新的解释,“物”解为“事”,“格”解为“正”,“格物”即是“正事”,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正本体,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获得了统一。因此,人们在修圣的方法上不再是朱熹对外的即物穷理的求知方法,而是注重内求于心,认为“圣人之道,吾性具足”,所以王阳明的学说也被称为“心学”。2、知行合一。知行同一于心之本体,是心的两个方面,知行并进不可分离。一般我们认为知先行后,但是王阳明认为知的过程也是行,知则必行,否则不足以叫知。3、致良知。良知的说法来源于《孟子》,其含义是指一种“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对格物致知及良知加以发挥,提出”格物致知“的“知”即是“良知”,即“致良知”的主张。王阳明认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心之本体,良知原本就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无需外求,要求人们首先认识和恢复内心所固有的天理,并由此推及自己的良知于事事物物,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4、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将致良知扩展到社会政治层面,与《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相联系,便有了万物一体之仁的说法。其实,如果理解了理学与心学,这个说法便不难理解。理学中,万事万物的根本是“理”,所以万事万物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体的,而心学中,“心即理”,所以万事万物的根本也就是心,也就是良知,也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所以,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心便应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每一个人都应将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广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会于水火之中。

王阳明的心学在历史上是做为理学的对立面出现的,但其本质都是为了修贤达圣,都承认“理”的存在,在世界观层次上是统一的,不过在“理”的形式上和修为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心学与理学不同的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在社会道德建立中的作用,促使人们注重于提高自身的修养,有助于人们提高心性,提高素质,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过分地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将科学知识与伦理道德的本质混为一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比之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更富有意义,它更加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同步性,王阳明也以实际行动来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不管是他“格竹”的典故还是他突破朱熹理学思想禁锢的作为都给我们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典范,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很多的贪官在落马之后,也都承认自己的贪腐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也都是“知”的,但是却在“行”字上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强调“知行合一”极具现实意义。在道德上和道德的修为方法、方式上王阳明将其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他传承于孟子,也是注重人性、注重引导,所以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致良知”与孟子的“性善论”是相通的,善的伦理道德在孟子和王阳明看来是天生的,这说明他们的伦理道德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已经可以做到不虑而知,而我们却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研究此问题,我们认为良知是不存在的,即不存在天赋的道德观念,所有的道德观念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出来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引导教育而来的。良知不存在并不代表道德不重要,反而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加强调后天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实际上是来源于理学的思想,其本质是不科学的,但是其万物一体之仁的外在表现确是值得称赞的。在理学中,世界的本质是理,而王阳明讲“心即理”,也就是说世界的本质即是人的内心,所以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这在我们唯物主义看来是错误的,但是不管正确与否,这都代表着古代人们对于宇宙本质的探求,对于渴望理解宇宙本质的追求,代表着人类在探求世界本质的道路上的成果。通过理学与心学的外在表现,我们可以看出,理学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融合,而心学则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的融合,虽然王阳明自己不承认,但是从其生平中,我们可以知道其对释、道都是有较深的研究的,所以其心学思想的确是受到了佛教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通常我们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为唯物主义就是正确的,唯心主义就是错误的,这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很多人陷入了一个误区,忽略了意识的重要性。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我们承认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是这并不代表意识就不重要了,哲学上也讲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作用。我们认为,相对于人类现在的能力来说,物质是死的,是有上限的,适合我们人类的环境只有一个地球,而意识是活的,是弹性的,是没有上限的,物质的发展固然重要,而意识的发展比物质的发展更为重要。人类如果想要更好地生存发展,就必须要更加重视意识的发展,重视人类心灵的发展,提高心性,提高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部分。这种误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只注重成绩,而在道德教育上的程度却远远不够,有的名校的高材生却想着毒杀室友,有的人拥有高学历、高能力却进行高科技犯罪,还有很多人处理不好社会关系,处理不好家庭关系,甚至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体现在社会上则是只注重经济的发展,个人只注重利益,而将基本的道德观念抛之脑后,所以才有各种毒食品事件、各类诈骗案件、各类假冒伪劣商品出售等各类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强调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强调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而这些,王阳明的心学都给予我们很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