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

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在对人民的态度这点上为民思想与孟子是相通的。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暴政,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但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兼并战争,指斥“春秋无义战”,对于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频繁地发动战争,他痛恨至极,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环境当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于国家政权的安稳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一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针对当时刑罚严苛的局面,孟子提出省刑罚的主张,反对株连,这一主张贯彻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不违农时。孟子的仁政思想极具进步意义,对于缓解阶级矛盾,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反映了孟子对于人民的仁爱之心。但是其受制于时代思想限制,没有突破阶级思想的框架,只是缓解阶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我们在第六章中也会吸收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提出我们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