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君子观

君子在儒家中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君子有很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是君子的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君子所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说君子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百度百科中关于君子的标准界定:何谓君子,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第二个标准他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必须得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好处事,他的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友善的,而这个人最终在集体的合作中有所作为,所谓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对君子提出了要求,而一点做得不好,就被称为了小人,这就使得人人希望成为君子的目标基本成了摆设。人无完人,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人的本性是自私,不受约束的,看看小孩子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多数小孩子都是吃东西只想着自己,向他要食物的时候很难要出来,所以孔融四岁让梨才会被传颂了上千年。我们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自私、不受约束的本性,因为这种本性在孩子融入到社会以后就难以立足,但是教育的程度不同,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人很难成为儒家伦理道德上的君子,所以其君子观缺乏普遍性、通用性;君子与小人两极分化严重,一点做不好就是小人;做君子的要求太高,行为太拘束,心理上很累,这是很多人的一个普遍感受。这就注定了儒家的君子观在现在这个追求自由、追求心灵解脱的社会中难以普遍实施。而为民思想的观点是允许行为道德上的不完美,一个人工作很努力但是也许他比较自私自利,一个人对待父母很孝顺但是也许他在网络上是个只会骂人的喷子。我们提倡的是人人拥有一颗为民之心,其它的都是次要的。一个人的行为到底应该如何去做?一般来说法律规定的是其下限,即哪些是我们不能做的;而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是提高其上限,即哪些是我们提倡做的。这两种思想分别就是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所以有的人提倡法治,有的人提倡德治,而实际上法治与德治都是必须的,就像是数学上的区间一样,单纯地只谈法治与只谈德治都是片面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儒家思想的君子在封建社会是做为封建体制的卫道士来出现的,因为君子是不会以下犯上而作乱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维护了封建体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