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

仁:从字面上来看,仁讲究的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古代具有广泛的道德含义,仁的思想与为民思想是相通的、相似的,为民思想是仁更高层次的解读,因为不管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仁政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而为民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其根本目的不同,但是其外在表现是一致的,所以仁的思想是我们要吸收的,但是要注意仁的目的。

义:义有很多的含义,在思想上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如正义、道义、见义勇为,但是如今的含义一般指义气,特指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情感。仁一般是指人与陌生人之间的行为道德,而义一般是指人与朋友间的行为道德。在中国古代,义的典范当属关羽,曹操给予其高官厚禄而不为所动,坚持追随刘备,在华容道也因为曹操有恩于他而放走了曹操。关羽的义行被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至于后世结拜兄弟时大都是拜关羽。义也是我们要吸收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我们不能盲目地去义,如果朋友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合法利益,例如有人偷窃犯了法,如果我们包庇他,那么我们是舍大义而取小义,因为我们的包庇行为帮助损害了他人利益,我们自己也会陷入不仁不义的困境,帮助朋友正确面对错误并改过自新才是正确的义。其次,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你不仁别怪我不义。朋友不仁义是朋友的思想的问题,怪只能怪我们自己交友不慎,只要跟对方讲明道理即可,让其能认识到他对你的伤害,能迁就朋友就迁就;但是如果我们不义,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那是我们的思想出现问题,降低的是我们的个人素质,况且交友之道也在于宽容,如果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何谈朋友?

礼:在现在,礼的一般含义是礼节、礼貌,而儒家的礼的含义更为广泛,泛指封建礼仪制度,孔子的礼指的是《周礼》,内容繁多,五花八门,如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用鼎、乐悬、车骑、服饰等制度,通过对礼的制定,确定出了社会阶级的三六九等,这是一种典型的等级社会制度,体现的是阶级划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维护的是封建体制,这是我们所反对的,所以要舍弃这种礼仪制度。但是与人交往又不可能无礼,那么我们提倡的是什么呢?我们提倡的礼仪只要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即可,反对繁文缛节,反对多礼。为什么反对多礼呢?因为现在的礼仪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礼仪是因地而异,因习俗而异的,而且基本都是家长、族人来世传的,这就造成了有人多礼而有人少礼,即使是同一种礼节行为,如敬酒,各个地区也不同。如果我们礼节过多,那么我们看少礼之人就会认为其行为没有礼貌,但是实际上又有什么关系呢?礼多只不过是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人而已。礼少我们不责,礼多我们不夸,重在尊重。据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这里的礼不是今天我们理解的礼貌,而是周朝的礼仪制度,老子虽知礼,但是对于礼却有不同的理解,他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可以说孔子是周礼或者说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捍卫者与拥护者,而老子对于周礼的理解要超出孔子很多,他更加看清了周礼的本质。

智:表面意思为智慧,在儒家思想中,“智”通“知”,引申为知识的学习。在《大学》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可见,儒家的最高理想为平天下,而所有一切的根本在于致知,即获取到知识。格物,穷极事物的道理,是致知的手段和方式。知识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的精神产物,它既是历史上的总结,又是人类开拓创新的基础与工具,知识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要想更好地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知识必不可缺。儒家对于如何学习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也有一些经验与方法,如学而时习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也是我们需要吸收的。

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抛却其它方面不谈,仅从道德修养上来说,信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人言而无信,则做为朋友不可交,而且还会透支人们对于社会的安全感,污染社会风气,形成一个人人提防陌生人的恶劣社会环境,其危害巨大,造成的恶劣影响非几日几年可以消除。所以,信做为立人之本,是我们必须要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