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对待父母

在子女对待父母的问题上,孝被认为是最高品德。自古以来,孝就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为人之本,即做人的基本道德与基本原则。一个人如果连孝都做不到,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不会用真心去对待别人。

父母给子女的最大的恩情就是生育之恩,只有生命存在,人的一切才有意义,否则都只是空谈;其次还有养育之恩,生一个孩子只要十个月左右,而养育一个孩子到成年却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除了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还要承担教育孩子、保护孩子的义务。正常来说,一个人如果活到八十岁,父母养育的时间大约占到了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更长。所以一般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是巨大的,是子女无法完全回报的,所以子女只有尽自己所能地去回报。这里顺带要说的是,有的人生父母与养父母不是同一对夫妻,很多人往往会记恨生父母,为民思想的观点是,生育之恩与养育之恩同样巨大,没有谁的恩情大小之说,即便是生而不能养,必然有其苦衷,也不要因此而记恨生父母。

一直以来,古人对于孝做了很多的解释,也有很多的说法。儒家中强调“首孝悌”,仁是儒家的道德标准,而孝乃是仁的根本。《论语》中也有多处地方讨论了“孝”,如“无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等。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都表明了古人对于孝的重视程度。

做为为人之本,每个人对于孝都有自己的理解,做法也不尽相同,那么为民思想中孝的概念又是如何呢?我们在前面讲过为民思想的核心思想就是为民满足需求,民也包含父母长辈,践行为民思想体现在父母长辈身上就是孝,所以为民思想中孝的概念就是为父母长辈满足需求,标准就是能够让父母长辈高兴、满意即可。这不是一个行为标准,而是一个感情标准。因为每个父母的需求不同,满足的方法、方式、数量、质量也都不同。例如在饮食上,有的父母只要能吃饱就满意,而有的父母则要更高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量去满足,一般来说,父母的需求都不会过分为难子女。《弟子规》、《论语》等都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为标准,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而为民思想的孝没有具体的行为标准,我们更讲求用心去了解、感受父母的需求,这就是对于父母的爱,也就是对于父母的孝。


关于孝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孝的态度。对于父母要敬重,要和颜悦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父母常见的啰嗦、叮嘱也要做到不厌其烦。但我们反对过分地恭敬而疏远父母。

二、孝的方式。父母的需求多种多样,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不仅要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父母的身体情况要经常关心,父母生病卧床要伺候床前,父母的精神状况也要多加注意,如果父母需求就应该时常陪伴父母。对于父或母的黄昏恋也应该多加理解和支持。

三、陪伴父母。不少人认为多赚钱给父母花就是孝,在大城市工作体面就是孝,从而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为民思想是极为反对这点的,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的真实意愿,多数父母都是希望子女能在身边的,如果父母真的不希望子女在身边,那我们可以不在身边,但是父母生活不能自理时却是一定要在身边的。如果父母希望子女在身边,而子女以多赚钱、好工作等理由来敷衍父母,拿回再多的钱也是不孝,除非你能接父母去身边住。现在社会基本上哪里都饿不死人,不一定非要在大城市工作,建设家乡岂不是更好?如果你有能力,在哪里都能赚钱养家糊口,不一定非要远离父母。物质的满足固然重要,精神的满足更为关键。如果和父母不能常见面,不能长陪伴,那这样的亲情关系又有什么意义?成人之后就成为了父母生命中的过客?再多的理由都是借口,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我在远离家乡工作的时候,看到网上有人算账,一生还能与父母见过久?我算了一下自己,只有过年七天假期回家一次,路上就要耗费三到四天的时间,在家不超过四天,再拜访亲戚朋友,实际在家时间也就三天左右,如果父母亲再活三十年,自己也就能见父母亲九十天左右,那父母生我养我二十多年的心血又有何用?想来不禁潸然泪下,悔恨不已,所以我下决心回到家乡工作。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虽然在家乡赚钱不如在外地多,但是父母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我在外几年导致的母亲的失眠症状也逐渐消失。

四、愚孝。现在有一个词叫愚孝,是指一些不分正确与否,只知道听命于父母的人的行为。其实,古代早就定其为不孝,我们平时常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却不知另外两个不孝,不孝之一便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为民思想的观念是,我们坚持的是为民思想,不愚孝。如果父母有损害他人的言行,那么一定要说服、制止。父母的思想如果同为民思想不一致,面对一些错误的指责,我们可以当作耳旁风听而不做,但是不提倡顶撞行为。我母亲的思想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大,过年过节、初一十五都要烧纸,因为她相信烧了的纸可以给阴间的亲人当做钱来花,烧给那些神,神可以保佑我们全家。每次我都要劝她不要信,不用烧纸,可她非但不听还埋怨我不信,还叮嘱我等她去世后一定要给她烧纸,我是又好气又好笑,我笑着说会给她烧纸,但是我不信。烧纸是为了安慰母亲,让母亲心安,我也就心安了,但是我们的世界观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不信这些迷信的言行。

五、当父母的需求因某些原因不想满足时,首先应该同父母商议,这样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要用为民思想进行客观分析,父母的需求是否合理?自己的原因是否合理?最后的行为要按照客观分析的结果来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

六、孝不能有任何利益上的目的性。孝是纯粹的付出,是纯粹的对于父母的爱,对于父母的回报,不能也不应该带有任何利益上的目的性。孝,不是为了父母的财产,不是为了积累所谓的善业,不是为了所谓的福报,更不是为了富裕等。看到有些佛教思想的文章,宣传所谓的“越孝越富有”等类似的因果法则的思想,看起来似乎很好,但是误导人们带有为了富裕等利益上的目的性而去行孝。那么行孝如果不能让你得到任何利益就不行孝了吗?行孝不应有任何利益上的目的,不应与任何利益挂钩。

七、行孝不能等。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一是行孝。这是我在一个寺院里看到的一句话,感触颇深。行孝,不能说等我有钱了我再去行孝,等我有时间了再去行孝,等我有条件了再去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等你想行孝的时候,父母也许就去世了,你想行孝都做不到了,只会令自己遗憾终身。

八、行孝不能比。有的人有兄弟姐妹,而在行孝时往往喜欢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对比,自己付出的多了,别人付出的少了。行孝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不能比,不用比,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兄弟姐妹付出多少与你没有多少关系,你只要自己尽自己的能力行孝即可,付出多少是次要的。

九、行孝不能怨。有的人因为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不好,或者财产分配不均等原因而心生怨恨,从而不行孝。为民思想的观点是,父母如何来做,那是父母的事情,即使父母做错了,也是父母的问题。父母即使对子女不好或者财产分配不均,也是思想上的小问题,不会因此而遭他人指责;而子女如何对待父母是子女的问题,子女对父母不孝是思想上的大问题。我们通常很难解决父母的思想问题,但是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就简单得多,而当你行孝的时候,我相信父母的小问题也会改善甚至解决。

十、父母财产的分配。有很多的人因为财产分配的问题而与父母闹僵,为民思想的观点是,子女虽然享有优先继承权,但是财产毕竟是父母的,父母拥有所有权和分配权,分配给谁,数量比例是多少,父母都有绝对的权利,而子女是没有所有权和话语权的。虽然大多数父母会把财产分配给子女,但是子女不应当认为继承是理所当然的,应当认识到这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的,应该感恩父母的恩赐。当父母不这么做,或者分配不均的时候也不能心生怨恨,要多理解父母的做法,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想父母为什么不把财产给自己继承。

十一、对于孙代教育的意义。当子女身体力行地行孝时,这种榜样、示范作用,既会影响孙代对于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孙代对于子女的态度。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比任何言语都行之有效,对于孙代心灵的成长、素质的提高、传统的继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子女在孙代心目中权威的树立也有重要作用。

十二、生前与死后。在父母生前我们自然尽力行孝,在父母死后呢?我们心中应该常怀思念之情,提倡在忌日举行祭拜。为民思想者虽然是无神无鬼论者,但是为民思想提倡的祭拜与是否有神有鬼没有关系,我们提倡不烧香不烧纸,不举行封建迷信活动,只是举行仪式,缅怀父母生前之恩才是主要。有的人在父母去世后才明白父母的恩情,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才想起行孝已晚而后悔不已,要想在父母去世后自己不后悔,只有在父母生前就尽力行孝。

十三、长寿与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处理。我们都知道生活习惯不好会影响寿命,有的父母爱吃肉食,有的爱喝酒,有的爱抽烟等,但是对于父母来说,有些东西的却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所以为民思想提倡子女不要过分地拘束父母,但是一定要讲清楚不良习惯的危害,之后只要父母高兴就好。我周围就有这样的例子,有父母年轻的时候因为穷一直没有吃过肉,生活条件好了他们也老了,而子女过度听信于老年人吃肉不好而不给他们肉吃。老人都已经过八十了,还能活多久呢?这个时候不吃什么时候吃呢?都这个年龄了,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活得不高兴的话,活十年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高高兴兴地活一年,不提倡因为健康问题而过分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事情要掌握好“度”,既要不能过分违背父母的意愿,又要尽量让父母健康,如何来把握因人而异,不能墨守成规,需要自己用心去观察、体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