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贪财的根源及解决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贪财?人们贪财所以有贪污腐败的问题,所以有偷盗抢劫问题,所以有造假诈骗问题,很多人一切向钱看,可以说人们的贪财导致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能解决很多的社会问题。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历程。他看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困苦,他想解救众生疾苦,但是他不是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是希望通过改变世人的观念来削减众生疾苦。他就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生疾苦,他是王子,从小衣食无忧,想不到是生产力低下的原因,他能想到的就是贵族的剥削和压迫。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让贵族不贪婪,开始思考贪婪的原因。虽然他没有想明白,但是他也有所收获,那就是发现众生皆贪,并最终得出结论:贪嗔痴是造成众生疾苦的根本原因。并由此创立了佛教,通过修心及修身来降低人们的欲望,也就是减少人们的需求。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释迦牟尼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那么造成人贪财的最根本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说,人贪财是本能,那么真的是本能吗?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社会对于一个人的大部分需求,他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他的后代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衣食无忧,住行不愁,那么他还会贪吗?如果所有的消费都不再需要钱的时候,货币都已经失去了价值与意义,他贪钱还有什么意义吗?用来做什么呢?如果你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继续分析,什么样的社会可以做到这一步呢?其实不少人已经明白了,没错,这就是按需分配制度。那么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呢?一个是生产力的极度发达和社会人口的合理控制,以食物为例,当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足够社会人群消费的时候,即人们想吃什么都有足够的数量的时候,这时候就满足了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了产出产品的分配权,如果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想要实行按需分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去做通思想工作,你要征得所有的人的同意才能实行按需分配,有钱人又为什么要同意把自己产出的产品无偿地分给没钱的人呢?通过改变别人的思想,有可能会让一部分有钱人同意,但不会是全部,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呢?全民共有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拥有权,分配制度如何来制定也是全民说了算,这个时候才有极大的可能去实施按需分配,所以通过制度来实施显然比通过改变思想来实施要容易得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私有制才是人类贪财的本源,因为私有制及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为了自己、家人以及后代而考虑,想方设法地去占有财产来保障自己、家人以及后代的生活,只不过人类社会因为生产力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是私有制的,所以过去的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果私有制一直存在,即使生产力再发达,也不会解决所有人的贪财,因为总会存在着经济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公有制只是可以解决人类贪财问题的条件之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实施公有制以及平均分配或按劳分配这种生产制度,反而会让人们丧失提高生产力的积极性,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可以参照之前的人民公社制度。而中国现在实施的相当于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相结合、按劳分配的生产制度,在主要的生产资料上,例如国土、矿产、海洋等实行公有制,在次要的生产资料上,例如生产工具、家庭财产等实行私有制。在这种生产关系下,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又不失去主要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两方面都是为了以后可以顺利实施按需分配制度来做准备。

那么公有制还有哪些好处呢?我来举一个例子说明,假设国家现在想要修一条高速公路,需要经过五十座山,如果是私有制,国家需要跟这五十座山的所有者去谈判,允不允许经过这些山?需要给他们多少费用?如果不允许经过的话,设计图纸就要改道,这增加了工程的周期,给他们的费用也增加了公路的成本,造成公路建成以后收费也会增加。至于谈判的难度,去看看现在那些钉子户就知道了。而如果是公有制,这些问题都不存在,缩短了工程周期也会减低工程费用,不用给所有者钱也会降低工程费用,从而让消费者也降低了费用和成本。

如果明白了以上这些,我们就会明白,在现在的制度下,我们是无法真正完全解决人们贪财的问题的。那么是不是现在我们就毫无办法,一点也无法改变呢?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思想的改变来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这个思想就是为民思想。不同于佛教的思想,为民思想是认同人的需求的,认为需求应该是被满足的,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产生需求,需求不断被满足,又不断产生需求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正是需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而佛教思想是希望通过减少人们的需求的方式来避免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和为民思想对于人类需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民思想反对佛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佛教的思想客观上违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滞后了生产力的发展,无益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国和印度两个佛教大国近代社会科技落后,国家遭受帝国列强侵略的原因之一,佛教的危害可见一斑。为民思想认同人们正常的满足别人需求赚取一定经济回报的赚钱方式,反对的是损害他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而赚钱的行为,为民思想的下限就是不损害他人利益,不损害集体利益。为民思想正是寻找到了这样一个平衡点,来达到既让人们赚钱,社会提高生产力又不至于导致社会问题的和谐状态。生产关系的改变(包含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与思想的改变是解决问题的两种途径,生产关系的改变更加直接有效,需要的条件更高,需要公有制和生产力的极度发达;而思想的改变适用性更强,但是解决问题慢,效果难以保证,需要社会舆论的宣传配合。两者并不冲突,可以齐头并进,因为生产关系的改变的实质也是思想的改变。